古今中外有不少关于兴趣的名言谚语,如“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莎士比亚);“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歌德);“兴趣是求知和学习的最大动力”(斯宾塞);“兴趣是不会说谎的”(英国谚语);“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童第周);“兴趣是创新之源,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杨振宁);等等。爱因斯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可谓是最好的概括,也是最有名的一句话。
教育和学习领域对兴趣问题最为关注,因为学生求知兴趣的有无和大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效,也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于兴趣在教育和学习中的价值,不仅为古今中外教育家所津津乐道,而且为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所证实。从教育学角度讲,兴趣是直接影响知识掌握和学业成绩的要素,是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关键,是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良好时机,也是努力学习、深度学习、创新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基础。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是快乐学习的源泉,是维持注意的保证。总之,有了兴趣,就能够激活学生整个心理活动,使其知情意行协调一致,学习就好像“插上翅膀飞了起来”,甚至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兴趣的产生和形成有诸多因素和条件,其中有个关键,即教师是学校教育也是兴趣教学的实施者和领导者,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现、引导和养成负有很大责任。对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滋养儿童对知识的热爱的第一个源泉,就是教师”,“要让学生们把你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其中又有一个前提,就是首先教师本人要从内心喜欢自己的职业和专业。激情感染激情,兴趣激发兴趣;教师有多喜欢学生,学生便会有多喜欢老师;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能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教育是人对人心灵交融的工作,如果教师对教育和学生、对学科和教学缺乏真心的爱与兴趣,又怎能指望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呢?可以说,教师的悲哀是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没有兴趣,教师的最大悲哀是把一个对这门学科有兴趣的孩子弄得没兴趣。所以,且不说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多少策略,仅就教师本人的职业兴趣、学科爱好以及课堂教学激情如何就至关重要。我国当代教育家顾明远说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是我的教育信条”。这句话一语双关,既表明了热爱是教师职业的灵魂,也表明了兴趣是真正学习的关键,而且与教师的核心素养密切相关。
围绕着兴趣与教育尤其是教学过程,经过几百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思想观点,值得我们关注:一是认为教学过程是有意识心理与无意识心理统一的过程,重视兴趣在教育教学和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并努力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如兴趣教学、情感教学、情知教学、愉快教学、快乐教育等。二是把学有兴趣、学得快乐视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甚至是最高境界,这种看法在中国以孔子提出、二程和朱熹等儒家学者发展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为基础,在西方则以赫尔巴特、斯宾塞和杜威的多方面兴趣说和快乐教育论为基石。三是把兴趣性作为教学的主要原则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发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认为真正的教学艺术和水平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四是强调以兴趣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和教材编制的适切性,要求以生动有趣、富有内在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引发求知兴趣。五是把是否激起学习兴趣作为评价教学计划和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让学生只做有兴趣的事情,而是要有兴趣地去做必须做的事情。六是关注教师的职业兴趣和教学激情,认为这是发展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强调师生兴趣的共鸣和交互作用。
虽然兴趣是教育史上的一个永恒话题,但上述一系列观点和主张,对于解决当下教育实际中存在的应试严重、分数至上、考试中心的问题,以及学生学习无趣、不乐的现象,改变外在的、功利的教学目标追求和学习的主要动机,不失为一服良药。
(作者:郭戈,系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